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紀錄片]Brief History of Disbelief (2004) -第一集


IMDB
Stars: Bernard Hill, Jonathan Miller and Colin McGinn


這個系列由BBC製播,共有三集,每集六十分鐘。但我看的是後來又發行了六集補充節目,其中的第一集。

六集補充節目,每集只有20幾分鐘。從第一集的內容架構看來,主持人訪問一些當代哲學家、作家...等人,聆聽他們對神、神的有無的觀點立場,觀眾可以看見一個人解釋自己如何從有神論轉為無神論,也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理論與哲學的再論辯。

這第一集,針對神與神性的本體論辯證挺有趣的。無神論者當然也能表現出對形上事物的興趣與好奇心,不論是無神論或有神論,都可以接受神與神性本身具有的概念。差別在於兩者針對這個概念,做出了某種決定性的選擇,在這個可選擇的概念之下,自然便衍生出了不同的論調。

會看這部紀錄片的觀眾,自然有其各種理由。就我個人,就是想看看這些「選擇」是如何被當事人詮釋、解讀出來的。浸染於基督信仰的歐美國家,其無神論者對上帝的質疑與反覆辯證,在某種程度上更可視為自我的質疑與辯證。

片中的哲學家不相信上帝,但他說自己仍相信很多東西,例如道德因素、政治理念、審美價值以及理性標準。

部分無神論者將信仰觀念的轉換與否棄,視為一種蛻變,但並不意味著這蛻變都是良性的。此集接受訪問的哲學家自己也清楚這一點,這有時只是取決於你對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有什麼樣的理想與期望。

片中的哲學家還為神的存在提供了質疑的著眼點:我們並未真正的定義「無上完美」這一概念。

當然,哲學論辯之外,也必須談到心理方面。這讓我想到中國古代哲學家范縝,此人提出了「神滅論」這樣的論點,這種論點雖在哲學方面站足了一定的立場,卻也不可否認的,其忽視了宗教信仰在心理情感與價值信念的影響力。此為心理層面。

這部分雖然同樣涉及到理性的思辯,卻也不可忽略每個觀眾自身的價值觀與的心理情感。此處的重點不在你信不信仰上帝,而在於你如何去建構對生活與這個世界的個人信念。是透過上帝、或者透過其它?

無神論對某些人而言是銳利的論題,上述都是我個人居中的思考著眼點,我無法完全批判片中的全部,也無法完全接受片中所言的全部。但這部紀錄片的最高價值,在於提供一個相當理性且衝擊的思索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