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7日 星期三

[喜劇文化]聖誕喜劇的哲學。

圖:康德也許不夠有趣,但這並沒有阻止他針對喜劇進行哲學思辨。

譯者:約翰席尼


聖誕節與喜劇至今已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如「Morecambe & Wise」(英國雙簧二人組)的回鍋、低級的聖誕拉炮笑話,或層出不窮的喜劇DVD發售廣告。而喜劇與哲學之間的關係就相對鮮為人知了。

其實喜劇作品一直都無獨有偶地從哲學中汲取靈感。信手拈來,過去就有「Monty Python」(英國喜劇團體)和《Beyond the Fringe》(英國60年代諷刺喜劇)為證,近年的《辛普森家庭》和Ricky Gervais(1983年倫敦大學哲學系畢業)也明確地探討了哲學議題。

上述都只是片面的例子--由喜劇家對哲學進行討論。那麼反之又如何呢?哲學家是如何看待喜劇行為的呢?

就此不斷辯證的哲學家們,提出了三種解釋喜劇與笑聲的理論。第一種,即所謂的「優勢理論」,說明笑聲意味著我們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秀。Thomas Hobbs是這種理論的主要支持者。他相信「發笑的衝動無非是受到我們自身所擁有的某種優越感刺激,而被觸發的」。

Hobbs,如果今天還在人世的話,也許會拿YouTube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很可能會成為「Fail」系列影片的粉絲,該系列藉由人們摔趴在地的鏡頭,得到了上百萬條的留言反饋。

1709年,Shaftesbury勛爵發表了新的喜劇觀點。他的解放理論」,將幽默視為一種壓力釋放的機制。Shaftesbury在他生硬的散文《一篇討論機智與幽默的自由的論文》中沉吟道:「生而自由的智人心靈,倘若遭受監禁或控制,便會從拘束中找出另一條解放自我的出口。」

在Sigmund Freud深究其中的論點後,解放理論在20世紀得到了更高的聲譽。Freud相信笑聲釋放了所謂的「緊張能量」,由心理上預設的任務積蓄而來,並在放棄任務後變成了過剩的能量。他提出了三種情境以佐證他的理論:說笑、「喜劇行為」以及幽默感。

不過Freud的理論還是受到了批評,因為他並沒有提出觀察證據以支持他的言論,而三種發笑的情境--說笑、喜劇行為和幽默感--之間的區別似乎太牽強了。

最後一種喜劇理論,稱做「不協調理論」,認為喜劇行為和幽默感都是「違背心理行為模式和心理期待」的表現。Immanuel Kant,是支持此理論的其中一位哲學家。他說:「(我們的)期待先是繃緊著,然後突如其來地消散為無。」

再說到單口相聲(stand-up comedy)。這裡有兩個來自加拿大籍喜劇家Stewart Francis的笑話:「我們有個以我媽媽的名字命名的漂亮小女兒......事實上,消極-反抗-神經病(passive-aggressive-psycho)明天就要十歲了。」以及「我辭去了在氨氣工廠的工作......我拒絕他們用那種口氣和我交談。」觀眾的反應有賴於Francis後話的轉折。

哪種理論是正確的?幽默的不協調理論與我的經驗不謀而合。但如果你無法從中選出一種,乾脆靠回沙發看點喜劇表演,一手捧著康德著作,一手夾著香料酒,也許就是最佳的選擇。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

此譯文同步發表於譯言網:聖誕喜劇的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