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 星期二

2019年衛報名單「 21世紀百部最佳電視節目」 喜劇點名


衛報刊出的「21世紀百部最佳電視節目」名單,其中看過的喜劇有十九部,排序不論,大體來說上榜的都算實至名歸,不過必須說現下仍是二十一世紀「初」呢,當中有幾部還是上個世紀開播的,還是希望每部心頭好能夠超越時間的考驗。下面列出這十九部的「私心必看指數」(滿分五顆星)。



第98名 The Mighty Boosh (2004-07)
★★★★★
我覺得98名有點太低估了。
要說本世紀最優異的魔幻電視喜劇,就屬此劇莫屬。需要留意的是,此劇雖自2004年開播,實際上卻從上個世紀就打出知名度,從兩位主創在倫敦蘇活區的舞台表演,到廣播劇,再到電視劇,以及穿插期間一系列有如樂團演唱會陣仗般的全英巡迴演出,對當時年輕人影響力可見一班。獨特的搞笑風格,在服裝、歌曲、佈景方面,都融入了主創的藝術家風骨。上述主創發跡到被發掘的過程,也顯示這部作品實際上承繼了上個世紀末完結的許多另類喜劇佳作,成為開啟21世紀的領頭羊之一。

第95名 The Trip (2010-)
★★
老實說我想不透為什麼《The Trip》能上榜,當然有人要說此劇後來可是拍了好幾部參展電影呢!但這是電視節目的排行榜。作為Coogan粉,我還是滿享受這個節目,美食、旅行、閒扯淡、虛實交錯的情感交流,如果劇中的Steve Coogan是徐娘半老,與他同行的Rob也就是老驥伏櫪了。調性悠閒、有時又過分雲淡風輕的半紀實喜劇作品,21世紀初上榜,是否能夠在21世紀中繼續上榜,我忍不住要打個問號,也可能是我自己不知怎麼就是無法一直把此劇放在心上。順帶一提,兩個大叔以上備份的喜劇演員湊在一起,拍個紀實+搞笑的喜劇節目,這年頭英國方面還挺流行的,近期《Paul Whitehouse & Bob Mortimer Go Fishing》也是不錯的作品。

第92名 Garth Marenghi’s Darkplace (2004)
★★★★
《加斯·馬倫基的黑暗地點》,堪稱惡搞的上乘之作。會上榜也讓我有點震撼,相較於《The Trip》的雲淡風輕卻聲名遠播,此劇則是因為重口冷癖而少有人知,還挺高興能夠上榜提高一點能見度。2004年的戲仿喜劇,惡搞對象是80年代的低成本恐怖/科幻片,這也是後來主演《IT狂人》的Richard Ayoade在電視喜劇的開山之作。內在揉合了恐怖、科幻、懸疑和醫務等類型片,形式上則採用低畫質、渣特效和業餘演技,精心打造出「粗製濫造」的假象,極盡惡搞調侃之能事。有別於專門惡搞類型片套路的電影,《加斯·馬倫基的黑暗地點》將範圍擴及產業本身,進行更全面的戲仿。

第86名 Fresh Meat (2011-16)
★★★
雖然私心只給了三顆星,但必須說《鮮肉》在許多年輕喜劇迷心中可能佔有更高的地位。一方面,它講述幾名性格迥異的大學生同居生活,情境架構令人遙想到1982年的另類喜劇《The Young Ones》,但同時採用無棚內觀眾的拍攝方式。故事中的角色並不討喜,但就是因為那些不討喜而引人入勝。此劇聚焦的事件十分貼近現實生活,也因此他有一種既不無聊又不荒誕的寫實感,個人覺得算是融合了肥皂劇毒性的作品吧。

第75名 It’s Always Sunny in Philadelphia (2005-)
★★★★
我也是會看美喜劇的好嗎!但我承認當初會看這劇完全是為了Charlie Day,在毫無預設立場連大綱都不知道的前提下,意外的感到十分好看,一連看了好幾季。將人物性格拉扯到極度扁平,再將那些特質於劇情中大肆發揮到令人髮指的程度,這就是此劇給我的最大印象。一群損友的關係和他們各自操蛋的生活,對我來說最大的樂趣就是欣賞這群人如何在遭遇各種事件時「互利共生」或「互相出賣」,以及Charlie Day的同名角色查理在劇中的各種既可愛又白痴的小怪獸行徑(溺愛)。我對社會失能的喜劇角色常常付出過分的關愛,查理這角色落入了我的關愛腦區。

第74名 The Inbetweeners (2008-10)
★★★★
相較於《鮮肉》,更喜歡圍繞在高中生展開的《中間人》,這也是少數連電影版都很好看的英國電視劇作品之一(爆)。「中間人」指的是介於國中與大學之間的三個屁孩,編劇創造了穩紮穩打的三人眾,戮力擴展原生家庭與校園生活,使情節愈發飽滿,個人覺得是充滿活力、令人為之一振的喜劇作品。有趣的是,如果將《中間人》與《鮮肉》主角群一起檢視,學齡不同,心智年齡卻都相去不遠,惡作劇、翹課、濫情,以及對性愛的過分追求成為百用不爛的題材,還記得我同時追看這兩部劇,後期忍不住對賀爾蒙過剩有點倒胃口XDD 對我來說《中間人》又更討喜一些,在於高中生終究稚氣未脫,對尋求刺激和自曝其短的道理一概不知,《鮮肉》大學生則多了「自以為長大」的味道,「對我來說」比較無聊且真心討人嫌。

第66名 Inside No 9 (2014-)
★★★★★
由擅長群像喜劇的紳士聯盟成員,聯手打造出來的詩選喜劇,其質量之優異似乎不需多談,但偏偏又寫得這麼好,叫人不得不大肆的談它。從上個世紀末就因《紳士聯盟》打入許多二十世紀百大片單的Reece與Steve,《九號秘事》推出以來,使他倆不再只是「四位紳士聯盟」之中的兩位,而是「九號秘事」之中的那兩位。同《黑鏡》的主創一起,被奉為詩選劇的復興者與劇情的twister,Reece和Steve的作品飽含了他倆對恐怖片與B級剝削的熱愛,從第一季就足具任性無畏的質素,而且越做越大膽,用劇情需要去考慮表現形式,最終讓觀眾得以見識,兩位大手如何能夠在近年透過一集特別篇讓電視台心悅誠服的為其做倀(對、指的就是『deadline』XDD

第55名 Utopia (2014)
★★★
儘管被C4無情的腰斬,《烏托邦》始終沒有被人們忘記。C4常常製拍一些游離在多類型的電視節目,此劇開播前就被英國喜劇指南視為comedy drama。作品的核心是一份神秘漫畫手稿背後隱藏的巨大陰謀論,即使故事發展越來越黑暗,隱隱的笑點仍然散布其中。為了讓觀眾更有臨場感,宣傳期費盡了心思,羅列世界各地的生態與生化危機,利用疫苗引出的末日恐怖,至今仍讓觀眾印象深刻。此外,舞台劇一般的佈景、刻意安排的人物走位和光線佈置、「顏色」在劇中所扮演的明確任務,加之Cristo的原聲帶提振恐怖緊緻感,造就可圈可點的形式表現。後期劇情愈發無力比較可惜,但也可感到C4企圖腰斬此劇的壓力,劇迷也不只一次發起重啟連署。被砍後,依然是影視圈和媒體人的寵兒,即使不幸沒能完結,依然具有一定指標性。

第53名 Black Books (2000-04)
★★★★★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Graham Linehan大編的《布萊克書店》上榜,卻未能讓同樣由他主創的《IT狂人》上榜?不論是《布萊克書店》或《IT狂人》,不只在喜劇領域,於統觀的影視文化也有一定影響力。主角布萊克由愛爾蘭喜劇演員Dylan Moran飾演,將他風格明確的菸酒不離、北方腔調和懶漢眼皮直接帶入劇中,故事就圍繞著性格乖戾的書店老闆,以及兩位同樣笑料百出的損友。架構簡單,笑點足夠強勁,一直是葛拉漢大編的特點。雖然Graham早期跟AIannucci、CMorris和CBrooker等人合作類型特殊的諷刺節目,他自己卻在情境喜劇打出了一片天,且採用的是棚內觀眾面前製拍的老派手法,在吹捧無觀眾笑聲和單鏡頭拍攝的今天,可說彌足珍貴。

第47名 Nathan Barley (2005)
★★★★★
我不只一次提到過《Nathan Barley》,提及它的影響力、它的諭示性、它的前瞻性。但從未完整的介紹過它的面貌。六集完結,由Charlie Brooker早期跟Chris Morris以郵件往來多年、差點難產的喜劇作品,《Nathan Barley》在當時與《The MIghty Boosh》一樣,儘管路線不同,卻都有著時髦新潮的印象。有趣的是,此劇也啟用了《The MIghty Boosh》兩位主創參與演出,Julian Barratt演活了頹廢不得志的男主角Dan,不僅講述他與網路怪客Nathan Barley的孽緣,同時劇中的世界也在Chris Morris鏡頭下,以假亂真的描摹出既寫實又荒誕的未來感。

承上,當我們談到Chris Morris、Charlie Brooker或是Armando Iannucci的「情境喜劇」時,在有限的過去總要承認他們的情境喜劇就是對正統情境喜劇的各種顛覆。如果《Nathan Barley》中的世界讓你感到很陌生,那麼想想Charlie Brooker近年在《潘達斯奈基》中設計的一個虛構的、異常時髦,卻又充滿預示性的產業結構,這就跟他多年前和Chris Morris在《Nathan Barley》裡做的一樣,而我會說《Nathan Barley》在喜劇方面的地位更加突出。

第42名 South Park (1997-)
沒有分數(爆)不是因為我討厭或覺得《南方四賤客》不好笑啦。只是我的印象停留在小時候看的片段辛辣情節,確實也被逗樂過,以及不完整的片段追劇史讓我無法統觀的為此劇評分。但總之,我確定它是一部有特定廣大粉絲的喜劇節目(廢話)。我只是列出來表示我有看過,而且我認識每個主角這樣(欸

第38名 Detectorists (2014-17)
★★★
故事講述懷有尋寶愛好的一對好友,在英國鄉間四處業餘探勘的故事,清新、流暢、優雅,透過Johnny Flynn的吉他與歌聲中,為此劇下了最最貼切的註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雙主角,分別是《The Office》的主演之一Mackenzie Crook及老戲骨Toby Jones,優雅中帶有別樣的氣質,那氣質是從第一集就能感受到的。做為一齣題材充其量就是有些特殊的情境喜劇,全劇的韻味卻使與近年同樣打著溫馨寫實牌的情境喜劇區別開來,《Detectorists》竟莫名讓我聯想到Ben Wheatley的《Sightseers》,一種不論劇情將怎麼發展成怎樣的類型片,依然都會透出一股獨特的色調與雅致來,姑且就說是嗅到了同樣的英國土壤味吧。

第37名 Brass Eye: Paedogeddon (2001)
★★★★
作為時事諷刺家,Chris Morris總是底線全無。1997年播出的《Brass Eye》,由Chris、Charlie Brooker和 Graham Linehanu聯手打造,是一檔時事新聞的戲仿喜劇節目,Chris Morris正襟危坐的播報員形象,卻滿口尖刺,戳擊、挑撥、訕笑那些引發現實世界恐慌的真相。2001年的特別篇《Brass Eye: Paedogeddon》,觸及英國媒體因報導八歲女童命案,所掀起的戀童議題及道德恐慌。Mark Heap、Kevin Eldon等擅長飾演「路人」的演員全數回籠,辛辣敏感、極具爭議的畫面和言論一點沒少。跟當年的《Brass Eye》一樣有主題,表現手法是穿插訪談與影像資料的專題報導。

第32名 The Office (US) (2005-13)
★★★★★
第6名 The Office (UK) (2001-03)
★★★★★
美版和英版的《辦公室風雲》一起說吧,都採用偽紀錄片手法拍攝,都聚焦在一位老闆與他的公司職員之間的日常,都有著不提不行的喜劇家飾演老闆––Ricky Gervais和Steve Carell。雖說兩個版本都很優秀,但英版的地位還包含偽紀錄片和單鏡跟拍喜劇的領頭羊,其後層出不窮的同類型喜劇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英版《辦公室風雲》的啟發。美版《辦公室風雲》季數比英版長,卻始終引人入勝,角色不論如何輪替,也多數飽滿有趣。美版相較於英版歡騰許多,各有風味,兩個版本都很喜歡。

第29名 Spaced (1999-2001)
★★★★★
由Edger Wright執導、Simon Pegg一眾小夥伴聯合主演的《Spaced》,絕對是許多影視大佬的心頭肉(不是我說的是盒裝訪談說的)XD 講述主角Tim與Daisy假扮成情侶合租公寓展開,與一群朋友們的日常故事。《Spaced》的可敬之處,在於它提供單刀直入的笑點,以及劇中角色將非主流文化作為本業,在遭遇事件時的種種反應,引發了觀眾的共鳴。為非主流文化的流行提供助益,也是使得此劇之所以津津樂道的原因。主角群有著天真爛漫的討喜性格,笑點不是格外荒誕,取而代之像是找到可以快樂一輩子的同好般那樣欣喜,有點溫馨、有點離譜、有點長不大,但絕不幼稚。

第23名 Black Mirror (2011-)
★★
兩顆星怎麼來?首先,我站在喜劇角度評分,嚴格說只有頭兩季算是兼容喜劇質素的作品,如果此劇只有一季,我肯定會給個四顆星的統觀分數;其次,此劇入主Netflix後,已經剝除原先辛辣的喜劇糖衣太多,走上另一條更為端莊、更為老少咸宜的道路,這是我個人不大滿意的部分;再者,作為每集一個故事的末日詩選劇,有別於上述《九號秘事》主創對「恐怖」質素的熱愛,《黑鏡》注定要在科幻悲劇的框架中自生自滅。第一季的《黑鏡》相較後來的幾季,是更為晦澀駭人的,當時的觀眾得花點力氣,才有機會在那黑色的鏡中凝望到自己,而我覺得這才是《黑鏡》的醍醐味。即使是在試片期,媒體人們都還摸不著頭緒:「那個查理究竟是想拍喜劇還是正劇?」我喜歡那樣的游離感,叫人無法立即定奪、卻又極具衝擊性的《黑鏡》。

第9名 Peep Show (2003-15)
★★★★★
喜劇搭擋米契爾與韋伯主演的情境喜劇《窺視秀》,跟《The Office》一樣都採用偽紀錄片拍攝。單以英喜劇而言,偽紀實、手搖、單鏡跟拍等手法的三大祖師爺,可說是《辦公室風雲》、《窺視秀》和《幕後危機》,而這三部都榜上有名,堪稱英國偽紀實類喜劇的驕傲。 《窺視秀》的故事講述兩位室友的日常生活,《辦公室風雲》採用的是跟拍與穿插訪談的手法,而《窺視秀》獨樹一幟之處,則包括演員利用畫外音講述主角的內心獨白,以及更直觀的單點視角,例如在主角頭上裝置攝像頭,或是拍攝吻戲時讓演員直接親吻攝影機。

第4名 The Thick of It (2005-12)
★★★★★(好任性啊)
《幕後危機》第四名我真要爽死!!五顆星啦、但我超想任性的為自己的私心多打幾顆///編劇群由諷刺家Armando Iannucci主導,採用偽紀實的拍攝手法、乾硬的喜劇風格,故事圍繞著英國十號新聞官兼首相發言人馬爾科姆,如何應付層出不窮的政治事件,基本上可以視為現代版的《是,大臣/首相》。

承上,《幕後危機》的特點包括:駭人聽聞卻又詞藻華麗的連篇粗口(劇組還請了髒話顧問)、阿曼多導演鼓勵演員即興演出的執導風格、亂中有序且結構精實的劇本、情節夾縫間適度的留白,以及新聞官、政客、公務員及政黨之間的無數精彩斡旋,還有Peter Capaldi飾演超萌超嗆辣的馬爾科姆給你舔(容我失去一下理智),總之在我心中地位崇高QQ 順帶一提的是,第一季的搖鏡比起後三季要來得猛烈很多,當年開播跟《辦公室風雲》、《窺視秀》一樣,都引起習慣傳統棚內喜劇的觀眾不大適應,能挺過去的就是愛吃這一味吧我想X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