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入英喜劇坑後,總是很喜歡挖掘喜劇組合的發展脈絡。通常從兩人一組的喜劇搭檔開始,選定對象後,便貪婪地吸食歷來作品和訪談文章,勢必要吃到沒糧才肯甘休。人多勢眾的喜劇團體更不用說了,雖非取之不盡,總也夠我刨挖好一段時間。
2014年以前,相對於遠近馳名的「Monty Python」,我對「The Comic Strip」還很陌生,雖有接觸卻不夠深入。直到團員Rik Mayall在2014年猝逝,惋惜之餘重溫其作品,才又再次闖入另類喜劇的殿堂。我發現,要好好挖掘「The Comic Strip」, 必然要先認識英國喜劇在1970~1980年代的發展概況。
叛逆的聲音
1970年代是英國情境喜劇的黃金時代。伸出手指,多少經典如數家珍。《Fawlty Towers》在今天被廣泛引用為情境喜劇分析的範本;《Last of the Summer Wine》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情境喜劇。此外,尚有《The Good Life》、《Open All Hours》及《Porridge》等佳作。
《Fawlty Towers》 |
然而,隨著1980年代步步近逼,就如同龐克文化在英國本土及北美掀起的樂壇動盪,一股新的聲音也在倫敦蘇活區另起爐灶。對當時的主流喜劇而言,這股聲音象徵著年輕、叛逆與自由,是發自喜劇界的一股不平之鳴--那就是所謂的「另類喜劇」(Alternative comedy)。
另類喜劇具有顛覆性、社會性與無政府主義的特質,多方面地嘲諷階級主義與官僚體制。它依然可能從國籍、種族與性別議題中取材,但傾向於站在歧視者的對立面,而非恃強凌弱的那一方。
可以說,另類喜劇是一種相對而言的概念,其「另類」之處與當時的主流喜劇分庭抗禮。年輕的一代感受到另類喜劇打破了主流喜劇的窠臼,並成為次文化反抗主流文化的又一項利器,便奔相走告,紛紛成為另類喜劇的信徒。
位於倫敦蘇荷的另類喜劇搖籃--Comedy Store |
從喜劇商店發跡
另類喜劇會開始瓜分傳統喜劇和老派喜劇演員的天下,位於倫敦蘇荷區的「喜劇商店」(Comedy Store)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這間喜劇俱樂部開設於1979年,堪稱另類喜劇的搖籃,許多知名的另類喜劇表演者曾在此活動。也正是這間俱樂部的存在,哺育出「The Comic Strip」的主要班底。
當時,喜劇商店的主持棒在左派喜劇家Alexei Sayle手上,兩對喜劇紅牌分別是「二十世紀郊狼」(20th Century Coyote)與「外部界限」(The Outer Limits)。他們的表演風格帶有自我、憤怒、暴力與顛覆等特質,特別強調自成一格的創造力與個人魅力,為日後另類喜劇的發展樹立了典範。
(左)外部界限:Nigel Planer、Peter Richardson; (右)二十世紀郊狼:Rik Mayall、Adrian Edmonson |
隸屬於「外部界限」的Peter Richardson,除了和搭檔Nigel Planer表演喜劇,也從事編劇和導演工作。相對於幕前表演者,他的名號不是特別響亮,但正是此人籌組了「The Comic Strip」,並在日後扮演幕後推手,為此團體製作了40部電影,並親自執導其中的17部。
當時,Peter Richardson跑遍倫敦西區,為的是成立自己的劇團,並將一齣叫做《The Wild Boys》的劇碼搬上舞台。他先向The Boulevard Theatre租用場地,地點位於蘇荷區一家脫衣俱樂部樓上,沒多久就發現這裡不適合劇場活動,於是轉而籌辦類似喜劇商店的夜總會。
Peter Richardson說服一干人等轉移陣地。每天晚上,他們在The Boulevard Theatre表演喜劇,Alexei Sayle負責主持,Peter Richardoson則居於幕後負責劇本及簽約事宜。這些曾經出入於喜劇商店的核心人物,於1980年組成喜劇團體「The Comic Strip」。
很快的,「The Comic Strip」成了蘇荷區炙手可熱的喜劇團體,並開始在英國本土及澳洲巡迴演出,美國喜劇表演者Jack Nicholson及Robin Williams也曾前往觀賞。
The Comic Strip成員,由左至右分別為Peter Richardson、Dawn French、Nigel Planer、Alexei Sayle、Adrian Edmondson、Rik Mayall、Jennifer Saunders和Arnold Brown |
從現場Stand Up到電視喜劇
1982年,Peter Richardson與Channel 4談攏合約,推出「The Comic Strip」成員為班底的電視喜劇集《連環喜劇鉅獻》(The Comic Strip Presents)。與此同時,BBC也簽下幾位團員,開始籌拍情境喜劇《超現實大學生活》(The Young Ones)。自此,另類喜劇走出燈紅酒綠的蘇活區,正式入侵英國人的家庭電視。
直到1993年,《連環喜劇鉅獻》推出超過40部的電視電影。Keith Allen、Robbie Coltrane及一些同期的喜劇演員,因頻繁參演其中,偶爾也會被視為該團體的一份子。《連環喜劇鉅獻》但因題材豐富,且多為顛覆傳統的戲仿喜劇(Parody),而得以展現出成員在創作與演技方面的才華。
《連環喜劇鉅獻》的片頭畫面 |
《超現實大學生活》則是由Rik Mayall、Lise Mayer與Ben Elton共同編寫的情境喜劇。其構想是集結「The Comic Strip」的核心成員,將他們表演現場stand up時的角色形象,置入大學生合租公寓的框架,主打該團體擅長的無政府主義、超現實主義及打鬧(slapsticks)元素,並安插樂團的現場表演。
仔細回想,《超現實大學生活》也是我接觸另類喜劇的入門磚。儘管我當時僅僅是循著喜劇組合「Rik & Ade」的職涯往下探勘,直到現在才開始追溯他倆做為「二十世紀郊狼」及「The Comic Strip」成員時的喜劇活動。
情境喜劇《超現實大學生活》 |
總而言之
另類喜劇在1980年代是一股生猛的力量,它代表一代年輕人的大膽宣言,彷彿思潮劇變的不絕跫音。那些瘋狂的打鬧、無序自我的宣言,為英喜劇注入源源不絕的新鮮與活力。隨著日後發展,有無數喜劇家和喜劇作品加入另類喜劇的陣容,它有時令人費解,有時又直白的令人驚訝。
在這當中,「The Comic Strip」是另類喜劇的前驅,促使1980年代已降的喜劇風水開始轉向,作品風格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氛圍與政治傾向。他們的團體活動一直持續到2012年,期間上述成員都有各自發展與不俗表現,也逐漸成為喜劇家和喜劇迷心中的傳奇人物。
然而探勘尚未結束,我到現在還沒看完「The Comic Strip」的所有作品。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純粹是為了滿足一個喜劇宅的收集癖,以便日後針對其作品及成員另起新頁。如果對英喜劇感興趣,又希望從中獲得無數的驚奇,這組團體及其成員將會是很不錯的挖掘對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